黄红英
从不同出发点前往西域都护府需要带多少粮草?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到底是什么样?烽燧和驿站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西域都护府博物馆、龟兹博物馆等博物馆开馆,为这些问题提供了鲜活的答案。丰富的馆藏深埋着中华文明根脉、镌刻着民族记忆的文化宝藏,等待着我们去探寻、去解码、去传承。
博物馆是文化传承的“立体教材”。在西域都护府博物馆,一件件文书、一个个陶器、一枚枚钱币,都无声地诉说着历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通过深入挖掘这些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创新展陈方式,让它们“活”起来,能将课本里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可理解的文化体验。
博物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西域都护府博物馆的“汉归义羌长印”是汉朝行使国家主权、对西域进行有效管辖的有力物证;吐鲁番博物馆的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铜币体现了“大一统”理念对中华各民族的深刻影响。当观众在博物馆里跨越时空与文物对话,能具象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脉络,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作为深入推进文化润疆的窗口和平台,博物馆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西域都护府博物馆、龟兹博物馆等场馆的开馆,把中华民族故事讲得更鲜活、更精彩、更深入人心,为新疆各族群众提供了更多了解历史、感受文化、增进认同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