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昌吉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本报记者 高云哲摄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映在百米画卷上,我的讲解工作便开始了。漫步在主题馆中,一件件文物、一幅幅照片诉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历程中的昌吉故事。
今天我将带大家走进昌吉这片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记忆的热土。您知道吗,早在数千年前,我们的先辈就已经用细腻的黏土,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动人乐章。这三件纹饰极为相似的彩陶罐,如同跨越时空的见证者,分别从海南的碧海之滨、甘肃的黄土高坡和昌吉的天山脚下走来,罐身上交织的网格纹,多像56个民族紧紧相扣的手掌;那舒展的叶状纹路,恰似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脉络。这条绵延万里的“彩陶之路”,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最早的生动写照——中原大地的文化甘霖,早在远古时期就滋养着西域沃土。当大江南北的匠人们开始用同样的纹饰语言对话,这些彩陶早已超越了器物的范畴,化作熔铸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图腾,见证着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
玛纳斯县黑梁湾遗址出土的唐代乐舞陶罐上,龟兹乐师怀抱曲颈琵琶的灵动身姿与回鹘少女旋转飞扬的翩翩舞姿,正诉说着一个关于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永恒故事。看那陶罐上凝固的舞乐瞬间,不正是白居易笔下“弦鼓一声双袖举”的盛世欢歌吗?这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当年西域的欢快旋律如何沿着丝绸之路,化作长安宫廷里最动人的乐章。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唐代舞乐双系陶扁瓶上,那些高鼻深目的乐师形象与西域陶罐遥相呼应——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中华民族文化交融的血脉印记。这些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告诉我们:千年前的盛唐气象,正是各民族乐舞交融、心灵相通的生动写照;那陶罐上每一道细腻的纹饰,都是刻在中华民族共同记忆里的文化密码。
作为一名讲解员,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讲述者,更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见证者。每当我站在展柜前,看着那些穿越千年的文物,内心总会涌起一股神圣的使命感。
记得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像往常一样为参观者讲解马家窑彩陶罐上精美的纹饰,描述舞乐双系陶扁瓶上生动的乐舞场景。讲解结束后,一位戴着老花镜的老人轻轻拉住我的手说:“孩子,这些文物就是最好的证明啊,新疆和中原自古就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我讲解的不仅是文物,更是在续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故事。
如今,每当我的指尖轻点展柜玻璃,为参观者解读那些古老纹饰背后的深意时,总能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共振。那些彩陶上的网格纹,那些陶罐上的乐舞图,都在诉说着同一个史实:中华大地上,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了文化的交融,再久的时光也磨灭不了血脉的相连。这份认知,让我的每一次讲解都充满温度与力量。
当我们漫步在庭州大地,可曾想过,脚下这片土地上的彩陶纹路,既流淌着黄河浪花的韵律,也跃动着天山雪水的清音?听那悠扬的小曲子,将关中眉户戏的婉转与昌吉方言的醇厚完美交融;抚摸哈萨克族刺绣,既能感受到草原的豪迈奔放,又能触摸到古老云雷纹的文明印记;《千回西域》的每一个舞步,都在演绎着传统与现代的激情对话。这些鲜活的文化符号,就像庭州河谷的雪水与地下水,在千年交融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独特禀赋,又孕育出崭新的生命力。它们以最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新疆与中原的文化交流,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向奔赴。每一次艺术的碰撞,每一件文物的诉说,都在浇灌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勃勃生机。
此刻,站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脚下奔涌着天山雪水浸润的血脉,眼前铺展着各民族共绘的史诗长卷,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确信:中华文明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共同编织出举世无双的文明华章!
李智 优秀宣讲员
昌吉州社会主义学院电教员
昌吉州党委统战部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