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文苑 > 散文

在地坛读书

发布时间:2025-04-23 12:54:25 来源:昌吉日报

  □ 冯向梅

  深秋的傍晚,百无聊赖地赋闲在家,天空阴沉沉,房间冷嗖嗖。这种时候是最适合喝酒、睡觉的,喝酒就算了,还是钻被窝吧,躺被窝看书是一种享受,看一本好书更是极好的享受。我随手从床头柜上拿起了一本《我与地坛》。

  打开灰色封面,扉页上就是史铁生老师的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他穿着朴素,坐在椅子上,咧嘴笑着,黑框眼镜后面那双小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头顶上的发际线提示着这是一个中年男人,不知怎么,看到这张照片,我就觉得很熟悉、很亲切,他就像邻家的大哥,认识了好多年似的。

  手捧《我与地坛》,尽管已做好了擦拭眼泪的准备,但怎么也没想到,开篇就让我泪奔。“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这是史老师的反省,也是他对母亲的独白。看着这些文字,仿佛看到了一位母亲在园子里徘徊,东张西望,寻找她孩子的情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天下的母亲何其相似,我的母亲亦是这样一位母亲。母亲自责了一辈子,认为是她没有看护好幼小的我,而造成我的眼睛永久受伤,她常常爱怜地对我说:“如果科学技术发达了,眼睛能够移植,我愿把我的眼睛换给你。”在看到史老师这段文字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儿女的不幸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尽管母亲已离开我二十多年了。

  沿着史老师轮椅的车辙,他带我走进了那个荒芜的园子——地坛,走遍园子里的角角落落,“认识”了包括史老师在内的若干游人。史老师很喜欢这样一个宁静的好去处,他觉得这是“上帝的苦心安排”,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圣地。在这个安静的园子里,史老师疗伤、思考,想清楚了很多事,并且迫不及待地爱上了写作,“我为写作而活下来。”写作让他忙碌起来,写作让他觉得自己是有用的,写作让他知道自己是活着的,写作带给他快乐。自此,北京地坛就藏在了我心里。

  2023年金秋十月,我终于要秋游北京了。临行前我把《我与地坛》放进了行李箱,还特意带上了一条红裙子。北京的三位朋友是我的发小、同学,现在还是书友,虽然新疆与北京相距遥远,但我们每天读书打卡,一直坚持了几年。她们仨知道我此次进京的主要目的,一是看红叶,二是去地坛。恰逢那年双春年,本应十月底漫山遍野的红叶姗姗来迟,未能一睹。怎样让地坛之约印象深刻,又具有纪念意义,就成了北京之行的首要任务。原本年轻时就是文艺女青年的四位中年女人绞尽脑汁,精心谋划,最后决定在地坛举办一场朗读会。《我与地坛》的朗读会,主角是我,为我了却一桩心愿。

  记得那天天气微凉有风,站在地坛公园的门口,身着红裙子的我虽有点瑟瑟发抖,却心潮澎湃,我将《我与地坛》紧紧地揽在胸前,缓步走进这座园子,好似走进一本书里,脑海中浮现出史铁生在书中提到的那些树、石头和人。虽是第一次来地坛,却一点儿也不陌生,史铁生、地坛与我,就像是久未谋面的老朋友,我来看望老朋友了。徜徉在园中,寻找史老师的足迹,找寻我的精神家园。

  园子不大,转了一圈之后,我们选择相对安静的一隅,三位朋友立刻进入角色,有当导演的,有摄像录音的,还有拍照的,我则坐在一条长椅上,缓缓打开《我与地坛》深情地朗读了一段,恰在此时,不远处的一位中年男人吹起了萨克斯,舒缓、悠扬的音乐好似为我伴奏……

[责任编辑:田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