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娟
在新疆,有一座非常适合人们养老的城市叫昌吉;在昌吉,有一处特色小吃汇聚之处叫昌吉小吃街;在昌吉小吃街,有一家远近闻名的餐厅叫榆树沟马氏丸子汤。
如果在周六周天你走进小吃街,呵,那个人多呀,人挨人人挤人人牵人人找人,闹闹嚷嚷嘻嘻哈哈前呼后拥。一到12点你就看吧,榆树沟马氏丸子汤店里15张桌子座无虚席,无奈之下在二楼过道又添了5张桌子,在饭点上还得排队,生意就好到这种程度。
要说人们为啥爱到这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饭店来吃饭呢?那是因为他家的丸子汤那真是一绝!端上来一海碗丸子汤,没上桌呢,先闻到味儿了。浓浓的新鲜牛骨头汤,令人食指大动。碗搁到面前你看吧,筋道的洋芋粉条,雪白的粉块,滑嫩的鲜豆腐,炸得鲜香的牛肉丸子,切薄的大片牛肉,碧绿的菠菜,还没吃,香味儿先直扑进鼻子。这浓香的汤,还得配两个薄得像纸一般的油塔子,新腌的咸韭菜,再奢侈一点,来一盘煮得软烂的牛骨头。这顿饭,肉也有了,菜也有了,汤也有了,主食小菜都齐活了,一碗汤下肚,出一身热汗,浑身那个舒畅呀,真是赛神仙!
他家的这碗汤为什么这么好吃?那是因为他们严格遵守着前辈传下来的规矩: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做汤!
说起来,榆树沟马氏丸子汤开店距今已有40年的历史。早在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到榆树沟这个小村的时候,头脑灵活的马淑芬就开始盘算了。现在开放搞活了,允许做生意了,自己家就住在312国道,来来往往的车辆川流不息,何不在自家门口挂个牌子,开个饭馆,解决来往司机的吃饭问题,为家庭增收呢?
说干就干,能干利索的马淑芬很快就把餐厅开了起来,主营三大样,炒面拌面丸子汤。虽然都是家常便饭,但是胜在食材新鲜、用心烹饪,“榆树沟马氏饭庄”很快在来来往往的司机圈里走红,尤其是祖传的手艺丸子汤,很多人宁愿饿着肚子多赶几十公里路,也要到她家喝这一碗内容丰富、味道鲜美的丸子汤。后来,她们就把餐厅的名字改成了榆树沟马氏丸子,专营丸子汤了。
这碗汤还真不简单,创始人是马淑芬的爷爷,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喜爱美食的马氏老爷子在祖传陕西风味家常饭牛肉汤的基础上,做出了鲜美的牛肉丸子汤,从颜色、食材、配比方面几经改良,定下了这碗汤的基调。马氏老爷子后来将这汤的做法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又亲手传给了自己最疼爱的孙女马淑芬。多少年来,丸子汤成为马家待客的主要饭食,因其色美而味香,七乡八邻家里有红白喜事,都会请马淑芬来帮忙做丸子汤。在一次又一次的反复烹制中,她掌握了怎样做出一碗好汤的秘诀,凡是吃过她家丸子汤的人,没有不称赞的。
2007年,昌吉市政府兴建小吃街,招募昌吉特色名小吃的优质商户,榆树沟马氏丸子汤榜上有名,入驻小吃街5号楼二楼,店面有200多平方米。
在昌吉小吃街,榆树沟马氏丸子汤犹如蛟龙入了大海,以其色香味美而出名,在几次美食节中屡获大奖,先后获得“昌吉名小吃”“新疆名小吃”“中华名小吃”的称号,一时间,风头无两。
2020年的一天,榆树沟马氏丸子汤的现任老板马斌正在后堂忙活,负责收银的妻子小冯进到了后堂,说来了一个老顾客,找她婆婆马淑芬呢。马斌走出来,见到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在儿子儿媳孙子的陪同下,正吃丸子汤呢!
那位老人看到马斌,一眼认出了他,激动地握住了他的手说:“小马子,哎呀多少年不见了,今天可碰见了。我就说今天这汤味道咋这么熟悉这么香,一打听,才知道就是马淑芬老姐的店呀!”
原来老人是克拉玛依人,过去开着油罐车,经常往返于克拉玛依和富蕴之间,是“榆树沟马氏饭庄”的忠实客户,后来他不跑车了,这个店也拆迁了,还怀念着丸子汤的味道。今天在家人陪同下来昌吉游玩,看到了这家店的牌匾,果然是故人。老人了解到马淑芬已经把店面交给儿子,自己在家享清福了,不由得连连感叹岁月如梭。
像这样的故事,在榆树沟马氏丸子汤店里发生过很多很多。
新的餐厅掌舵人马斌,遵循着“清清白白做人,实实在在做汤”的祖训,在传承家传手艺的基础上,又对丸子汤进行了改良,创新出了“夹沙丸子汤”“纯肉汤”等产品,受到顾客的好评。尤其是“夹沙丸子汤”,以土鸡蛋做皮裹上丸子,在丸子原来的鲜香里,增加了一味蛋香,犹如锦上添花,食之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