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在昌吉博物馆,讲解员带领小朋友集体朗诵诗歌——《清明》。□中国昌吉网记者 巨海成摄
4月4日,在昌吉博物馆,小朋友参与问答游戏。□中国昌吉网记者 巨海成摄
4月4日,在昌吉博物馆,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文创产品。□本报记者 巨海成摄
□中国昌吉网通讯员 马佳
自2023年5月昌吉博物馆开馆以来,昌吉州文博院积极探索创新,大力开展“展教结合,寓教于乐”品牌社会教育活动。线上线下教育有机结合,打破了博物馆的物理边界,让更多人足不出户便能领略文物的魅力。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与互动性。馆内馆外展览共同联合,拓展了展览空间,丰富了展览形式,为观众带来更全面、多元的文化体验。同时,创新形式举办历史文化讲堂,邀请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地解读历史文化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线上线下教育有机融合
构建多维传播体系
昌吉州文博院打造《文物话庭州》短视频线上数字讲解人项目,依托“丝绸之路 天山廊道——昌吉历史文物陈列展”,以新媒体技术活化馆藏文物,建立“线上数字导览+线下互动体验”模式。策划“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以传统节日和重大文化节点为契机,开展线上线下联动教育。例如“寻龙探宝”线下探秘、“博物馆里过大年”直播活动、“糖画研学”实践课等,结合展厅体验与线上直播,形成沉浸式文化传播矩阵。利用国际博物馆日等节点推出“童声讲述文博故事”主题直播、趣味小课堂等。
馆内馆外展览协同联动
拓展文化服务半径
昌吉州文博院推出“你身边的博物馆—流动博物馆”,以“新疆四史”“新疆历史名人展”为核心内容,深入社区、学校和偏远乡村,开展基层教育活动。围绕全年临展研发配套教育活动,如“晋阳:4—8世纪的丝路都会展”“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展”“流金岁月—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文物特展”“丰碑—凝结在共和国历史中的记忆展”等临时主题展览,设计专家导览、展厅探秘、动手体验、研学课程等多样化活动,并配套专题教育手册、线上有奖问答等,提升展览互动性与教育深度。
创新历史文化讲堂形式
深挖历史遗产价值
立足“丝绸之路 天山廊道”基本陈列及临展,策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庭历史文化”“新疆最新考古发现”等主题讲座,邀请考古、历史领域专家深度解读,吸引学生、社区公众参与。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多平台预热推广,并采用“讲座+互动问答”模式增强观众参与感。高标准筹办“北庭学术国际研讨会”,结合考古发现,从哲学、艺术等多角度阐释昌吉历史文化,引导公众感知文化多元性。
昌吉州文博院自开展“展教结合,寓教于乐”品牌社会教育活动以来,得到校方、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直播点击量达10.4万人次,活动覆盖超6万人次,形成“文化过节”新潮流。《文物话庭州》短视频及线上导览累计播放量超8.5万次,推动文物资源“破圈”传播。流动博物馆走进基层形成“涟漪效应”,累计走进社区、学校、偏远乡村90多个,累计服务11.5万人次,有效弥补基层文化服务短板。临展配套教育活动成为品牌亮点,各类临时展览累计吸引参观群众超30万人次,“动手体验”活动参加群众近8万人次。已成功举办历史文化大讲堂12期,培养出一批核心观众群体,受到公众的认可与一致好评。
昌吉州文博院(博物馆、北庭研究院)党组书记张艳珍说:“昌吉州文博院通过打造‘展教结合 寓教于乐’品牌社会教育活动,持续加强历史文化传播力和文化认同感,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今后昌吉州文博院将继续深挖昌吉历史文化内涵与价值,研发符合青少年教育的社会活动,将青少年引进来,延伸文化传播和服务,推动博物馆走出去,让‘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真正实现公众与传统文化的‘双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