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人物

口述庭州 文史专栏 | 庭州模范——佐合热·玉苏普:我的多彩人生是奋斗、奉献与幸福

发布时间:2025-04-10 10:52:29 来源:昌吉日报

  佐合热·玉苏普在喂骆驼。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佐合热·玉苏普/口述  马志娟/整理

  我叫佐合热·玉苏普,是一位维吾尔族妇女,在温暖友爱的环境中长大。我凭借勤劳的双手,书写了自己和家庭的奋斗故事,更带动了整个村庄的发展。如今,我已经67岁了,忆往昔,每一段经历都承载着非凡的意义。

  童年:多元文化交融的温暖时光

  1958年,我出生于奇台县西地乡西地村。我从小在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园里成长,学会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我在西地小学度过了小学时光,初中毕业后,便投身到队上的生产劳动中。到了年终,靠着分红,我们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稳且满足。冬天的时候,我的母亲会和邻居一起忙着腌咸菜、做布鞋、给孩子们缝衣服,照料家中的羊;而我的父亲,则常常和邻居大叔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直到太阳快落山才带着欢声笑语回家吃饭。

  这种温馨而质朴的生活,在我17岁那年,因举家搬迁到奇台县坎尔孜乡东坎尔孜三村,发生了改变。

  成家:携手应对生活挑战

  刚搬到坎尔孜村,我们一家都不适应,我更是如此。好在这儿的人都特别热情,村上给我们分了地和草场,让我们靠种地维持生计。

  到了适婚年龄,我和同村的青年吐尔逊·力提甫结了婚。那时,家里穷得叮当响,啥都没有。我丈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村上当书记,带领社员种树、建条田,一心扑在村集体的事上,家里的农活全落在我一个人肩上。

  那时,家里有70亩承包地,我起早贪黑地去地里干活,养活一家老小。那些日子特别辛苦,好在我啥活都能干,啥困难都难不倒我。要是碰上夏收关键期,家里人还会来帮忙,丈夫也在闲暇时间搭把手,日子就这样慢慢好了起来。

  致富:探索农牧业结合的新路径

  到了20世纪90年代,家里有人开始外出打工,我们的经济条件好了些。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时候,我就雇人帮忙拔草、施肥,自己骑上马,到地里看农作物长势。地分散在各处,从东头转到西头,得花不少时间。

  农闲时,我就琢磨着怎么能多挣点钱,过上好日子。我思来想去,决定在养殖育肥上试试。那时候,政策放宽了,可以自由做生意,要是买牛羊育肥再卖出去,肯定能挣上钱,改善生活。

  20世纪90年代初,我和丈夫一合计,决定走农牧业结合的致富路。当时,很多人还没意识到养羊能赚钱,我们从银行贷款买了300只生产母羊。没想到,当年就大获丰收,光靠卖羔羊,就还清了10万元的银行贷款。

  尝到甜头后,我们开始扩大养殖,新建了20亩地的育肥养殖场,养了500只生产母羊、30头骆驼、10头牛、5匹马。慢慢地,我家的生活越过越有盼头。

  奋进:带动村民共奔小康

  20世纪90年代初,东坎尔孜三村是全乡出了名的贫困村,生产条件落后,全村1000多口人,却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大家只能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我家摸索出育肥致富的路子后,就想着带着村民一起干。很快,家家户户都养起了羊和牛,大家干劲十足,再也没人偷懒,都想把日子过好。

  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支持鼓励和村民们的努力奋斗下,短短几年,坎尔孜乡东坎尔孜三村就大变样了。到了2000年,东坎尔孜三村成了坎尔孜乡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如今,东坎尔孜三村是“树成行、田成方”的新农村示范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4500元。这一切,我看在眼里,更喜在心间。

  助人:力所能及传递温暖

  我从小就生活在互帮互助的环境里,见不得别人受苦。只要有人来找我帮忙,就算再难,我也会搭把手。

  20世纪80年代末,大家的日子都过得很困难。有一天,别的村上一位老婆婆来找我借钱,称其生病急需100元看病。我知道开口借钱有多难,便翻箱倒柜,凑了100元给她。

  像这样的事太多了,几十年下来,帮了多少人,我自己都记不清了。邻居热扎克老伴去世,我送去1000元慰问金;邻居马纳普的孩子在乌鲁木齐市住院,我听说后,马上坐车送去了5000元探望;村民阿德尔的妻子住院做手术,我又送去3000元,帮他渡过难关。

  反哺:不计回报奉献社会

  1995年,东坎尔孜三村村民的饮水问题凸显。当时大家还在饮用涝坝水和井水,安全饮水难以保障。我和丈夫决定通过集资的方式安装自来水,但村民们生活贫困,一时难以凑齐资金。我和丈夫商量后,以自家名义从农业银行贷款3万元,垫付到村上,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自来水工程顺利完工,解决了全村1000多人和3000多头牲畜的饮水难题。在我们看来,能为村民做实事,就是最大的回报。

  当年,我被评选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劳动模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劳动模范,我丈夫吐尔逊·力提甫被评选为自治区民族团结模范,我们夫妻双双出席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并在大会上受到表彰奖励,这在我们奇台县成为美谈。

  2008年,汶川发生大地震,我第一时间向灾区捐献了1000元现金。2009年,村上要进行居民点道路建设,由于资金不到位,工程迟迟无法开工。我得知后,主动给村委会捐助了15000元,确保工程如期启动。如今,东坎尔孜三村的各巷道都铺上了柏油路,村民出行更加便捷。能为新农村建设出份力,我觉得特别光荣。

  在过去,村上条件简陋,没有专门的办公室。我便将自家的房子腾出一间作为村上的文化室,另一间作为办公室。我的丈夫在村干部岗位上工作了30多年,为了方便工作,他开着自己的车四处奔波,挨家挨户宣讲党的好政策。

  知足:用心营造良好家风

  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我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只要孩子愿意上学,我就供他们读书。孩子们上学那会儿,正是我们创业的时候,我既要管农田、养牲畜,又要支持丈夫工作,特别忙。但我还是咬着牙坚持,终于把孩子们供出来了。

  我的孩子们都很懂事。大儿子上高中时,每逢放假就会帮我干农活。他有文化、脑子灵,知道浇地的水放下去多久能流到地里,不用跑到地尾去看,到时间直接在地头上面调整水流速度,时间把握得特别准。

  我和丈夫从小就教育孩子,不能拿别人一分钱的东西。有一年过节,我们不在家,隔壁村的朋友来家里做客,拿了2包方糖、2块茶叶。等朋友出门,孩子硬是追出去还给他,说爸爸妈妈不让拿别人的东西。后来朋友见到我们,还笑着说我们把孩子们管得太严了。

  如今,我生活得特别幸福。丈夫退休了,能在家帮我管管牛羊。我们帮孩子们修了新房子,分了牛羊,他们家庭都很幸福美满,我很知足。

  我老了,把家里的地都承包出去了,不过还在育肥牛羊。现在,家里有54只骆驼、40头牛、2匹马、200多只羊。我每天照顾这些牛羊,春夏种种菜、养养花,这样的日子,悠闲而宁静。回顾过去,我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我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继续把日子过好。

[责任编辑:陆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