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教育 > 教育新闻

164个“科创梦工厂”,藏在昌吉州145所中小学

发布时间:2025-04-15 12:18:12 来源:昌吉日报

  4月7日,昌吉市第九中学学生正在制作“大力飞砖”航模。□中国昌吉网记者 廖冬云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廖冬云  实习记者  周倩郎  张佳煜

  昌吉市第九中学的航空实验教室里,高一年级学生王贺正和同学调试一架没有垂直尾翼的“大力飞砖”航模;昌吉州实验小学的编程课上,三年级学生吴冠成展示自己设计的“火星生存机器人”;昌吉州第二中学的AI实验室里,高二年级学生王子昂设计的智能校园卡已具雏形……这些生动的科创场景,正是昌吉州推进科技教育进校园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昌吉州145所中小学共开设164个科技社团,构建起“普惠+特色”的青少年科创培育体系。

  4月7日,昌吉市第九中学航空实验教室内,高一(3)班学生王贺和张雨晨在专注调整航模。这架被同学们戏称为“大力飞砖”的模型,靠大功率电机硬刚空气阻力,挑战无尾翼飞行。

  隔壁飞行实训室里,高一(3)班学生杨欣颖正操控塞斯纳模拟机。屏幕显示,飞机受侧风影响不断偏移,她迅速修正。“我第一次连直线都飞不稳,现在能处理偏航了。”她笑着说。

  昌吉市第九中学科创中心主任李国介绍,学校以飞行员早期培养为核心,建设航空模拟实验室和训练基地。2024年,学校获批“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并联合航空学会、陆航旅部队等机构构建“飞行一品”航空特色办学体系模型,涵盖心理评估、体质监测等关键环节。

  “我们不仅教技术,更培养航空精神。”李国说,学校定期组织航空爱国讲座,推行“学校培养+基地实践”模式,让飞行梦想、爱国豪情扎根学生心中。

  “大花环画完后,记得恢复变量。”“老师,循环嵌套这里我不懂。”在昌吉州实验小学的编程教室里,信息科技教师王昀正耐心讲解机器人知识。学生设计的机器人作品摆满教室一角,其中三年级学生吴冠成设计的“火星生存机器人”能精准分拣彩色方块。

  隔壁无人机教室,四年级学生陈若冰操控无人机穿越障碍,完成精准打靶。“社团成立3年,已有30台无人机,每周上4次课。”指导老师黄荣说,“孩子们在这里感受科技的魅力,种下创新的种子。”

  昌吉州实验小学构建了“课程筑基、学生成长、评价赋能、教师提升、区域辐射”五维体系,开设少儿编程、掌控板编程、无人机三大社团,学生作品屡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学校更被推荐申报“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创新案例”。

  “未来,我们将结合AI工具,分层推进低年级体验、中年级实践、高年级创新的课程模式。”王昀表示。

  在昌吉州第二中学人工智能实验室,高二(10)班学生王子昂展示了他设计的智能校园卡。“它整合公交、食堂、浴室等功能,背景是我们学校的立体地图。”他说。

  实验室里,自动浇花器、3D打印机、教育机器人等作品摆放了一地。“科技不是冰冷的代码,而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昌吉州第二中学信息科技老师史文昊说。

  昌吉州第二中学科普体验馆成为“科技+实践”的舞台,吸引学生竞相展示。初一(4)班的学生达斯坦·巴合提汗手持遥控器,操控无人机在障碍赛道上灵巧穿行。别看他年纪小,他上小学时就获得了全国无人机大赛个人飞行赛冠军。另一侧,佩戴体感式VR设备的学生正在数字场景中进行地震逃生演练。

  从航模少年到编程小将,昌吉州的校园正成为科创人才的“孵化器”。在这里,科技教育不是选修课,而是成长的“必修课”;创新不是口号,而是每一天的实践。

  昌吉州的科技教育也并非个别学校的“独角戏”,而是全面推进的系统工程。

  近年来,昌吉州各中小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科普阵地,重构科学教育课程,改进教学方法,持续用力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赋能中小学生全面成长。与此同时,昌吉州坚持“五育并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将科技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推动科技教育活动常态化开展,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

[责任编辑:田晶]

友情链接